警惕房颤——老年人健康的“隐形威胁”,卒中的重要推手

2025-07-03 来源: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

  心房颤动(简称房颤)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。随着年龄增长,其发病率显著升高。房颤带来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便是脑卒中(中风)。房颤相关卒中不仅发病率高、复发率高,而且往往症状更严重,致残率和致死率也更高,给患者、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。

 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,我国房颤患者人数已超过2000万。与非房颤人群相比,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三分之一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所致。

 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【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(筹)】8B脑血管病四科副主任陈泥医生指出,由于房颤发病隐匿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慌、胸闷、头晕、乏力、呼吸困难等明显症状,但相当一部分患者(约三分之一)症状轻微甚至完全没有感觉(无症状房颤)。因此,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重点管理至关重要。

▲ 陈泥医生在作学术报告

  哪些人是房颤高危人群?

  老年人(尤其是年龄越大风险越高)、高血压患者、糖尿病患者、肥胖人群、有房颤家族史的人群。

  其他:如心力衰竭、冠心病、心脏瓣膜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慢性肺病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,以及长期吸烟、过量饮酒者。

  陈泥医生提醒:对于上述高危人群,定期进行健康检查(特别是心电图筛查)、积极管理基础疾病(如控制血压、血糖)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非常重要,有助于早期发现房颤,并及时启动规范化治疗。

  房颤为什么会显著增加卒中风险?

  心脏如同人体的“发动机”,每一次有效搏动都依赖于规律的电信号传导。正常心律称为窦性心律(心率通常60-100次/分)。房颤发生时,心房的电活动变得快速而混乱(心房率可达350-600次/分),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收缩。

  为什么房颤病人更容易中风?关键在于心脏的一个特殊结构——左心耳。对心脑血管内科常见病诊断治疗、危重患者诊断治疗颇有经验的陈泥医生解释:左心耳是左心房延伸出的一个囊袋状结构,像一个小耳朵。正常情况下,它随着心房规律收缩舒张,血液顺畅进出,不易形成血栓。但在房颤时,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失去了有效收缩,血液在其中流动缓慢甚至淤滞,这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。

  血栓一旦在左心耳内形成并脱落,就会随血流进入动脉系统。如果血栓堵塞了大脑的动脉血管,阻断血流,就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(中风)。

▲ 近三分之一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房颤导致

  房颤的危害不止于卒中

  心力衰竭:长期、快速或不规则的房颤会增加心脏负担,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(心功能不全),患者可能出现活动耐力下降、气短、水肿等症状。

  生活质量下降:心悸、心慌、胸闷、乏力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

  认知功能下降与痴呆风险:长期房颤(可能与微血栓或慢性脑血流异常有关)可能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的风险。

  警惕“隐匿杀手”:房颤的症状与信号

  陈泥医生强调,房颤的“隐匿性”是其最危险的特点之一。研究显示,约28.6%的房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。许多患者是在发生晕厥、心力衰竭或脑卒中后才被确诊,错过了最佳的早期干预时机。

  当出现以下信号时,应高度警惕房颤可能:

  1. 异常心悸:感觉心脏“怦怦乱跳”、“漏跳一拍”或跳动不规律(常被形容为如雷声滚滚、鼓声敲击或鱼儿扑腾)。

  2. 脉搏异常:自测脉搏时感觉跳动强弱不等、节律不齐(快慢不一)。

  3. 气短乏力:进行轻微日常活动(如穿衣、走路)即感到呼吸困难、体力不支。

  4. 胸闷不适:胸前区出现压迫感、发闷或疼痛。

  5. 头晕目眩:感到头晕、眼花,严重时可能出现短暂意识丧失(晕厥)。

  6. 莫名疲乏:即使充分休息,仍感到精力不足、异常疲倦。

  高危人群应学会定期自测脉搏(注意快慢、强弱、是否整齐)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。

▲ 当出现异常心悸、脉搏异常等症状,要警惕房颤

  预防与早期干预是关键

  对于房颤的早期诊断,陈泥医生表示,普通体表心电图可用于房颤筛查。阵发性房颤易被漏诊。对于房颤易患者,可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或通过长时程心电监测进行早期诊断。

  与其他慢性心脏病相比,房颤的可预防因素相对较少。一项大型欧洲研究(6万人随访14年)发现,房颤的可预防因素约占31%。目前最明确的、可干预的因素是:

  1.肥胖:是房颤最强有力的可改变风险因素之一。研究表明,减轻体重(如减少10%)对降低房颤发生风险及改善预后有显著益处。房颤患者中肥胖比例很高。

  2.高血压:严格控制血压至关重要。

  3.管理其他基础病:积极控制糖尿病、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等。

  4.健康生活方式:戒烟限酒、均衡饮食、规律运动、管理压力、保持健康体重。

▲ 控制体重对预防房颤至关重要

  一旦确诊房颤,早期、规范的治疗和长期管理至关重要。治疗目标是预防卒中、控制症状、改善生活质量和保护心脏功能。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。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,以及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率和调整心律。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电复律、导管消融术和外科迷宫手术等。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,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。

  近期,8B脑血管病四科就收治了多例由房颤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,经过精心治疗,部分患者已经康复出院。陈泥医生强调,房颤是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,具有隐匿性高、危害大的特点。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知,识别高危人群和预警信号,通过管理可控危险因素(尤其是肥胖和高血压)进行预防,以及进行早期筛查、规范治疗(核心是卒中预防)和长期管理,是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发生率和致残致死率的关键。关注房颤,就是为大脑和心脏健康筑起一道重要的防线。

  版权声明: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,如有版权纠纷,请及时联系医院。一经查实,将立即删除。

上一篇:5.25世界预防中风日 | 强调早期识别与干预,把握黄金救治时机

下一篇:没有了